发展始于自知,但千万不要被测评定义
最近MBTI非常流行,大家见面都要表达一下“我是E人”,“我是I人”。人们总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类型,将自己安放在某个卡槽里,好像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找一个理所应当的理由了,因为我是I人,因此我不擅长拓展人脉,因为我是P人,因此我不擅长做计划……
没错,人的个性、行为风格都是具有稳定性,相对来说较难改变。然而,现实生活和工作中,我们常常会遇到两类挑战,一类是技术性挑战,指因果关系简单,只要找到它背后真正核心的问题出在哪里,去解决它,问题就可以立刻被解决。例如通过更好的数据库技术统计数据,只要掌握了方法和技术就可以提升完成效率;另一类是调试性挑战,指有更深层原因,或呈现为一个循环,或它背后的因果并没有很直接的相关性的问题。通常有关人的心理改变、习惯改变的问题都会是所谓的调试性的问题,如管理者如何更好的授权,如何改变团队的氛围等。要想解决调试性问题,就必须从认知层面和心智模式上发生转变。而想要做到这个转变,首先就是要自我认知。
这个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。这也是为什么企业会在招聘或选拔人才的时候,首先要通过测评工具了解应聘者的个性、动机、行为偏好来做出人才决策。如果在选拔人才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这个人的“成长性”,那么培养起来事半功倍。
然而市面上的测评工具非常多,HR伙伴常常会问,怎么来判断一个测评工具的适用性呢?就个性类测评(人格、个性、性格等测评的统称,这里不对这三个词的定义进行精准的区别)来说,目前有很多的理论和模型,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阵营:一是类型论,它将人们的个性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类别,用于描述和分类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。例如MBTI、DISC等工具。另一类是特质论,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稳定的特质或特征组成的,这些特质可以描述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情感反应,而在特质论当中,最具影响力要属“大五(Big Five)人格理论”。前者因为易于理解,常常应用于沟通、团队建设等场景,但受限于其信效度以及评估框架,通常不建议用于人才选拔,尤其在欧美地区,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禁止将此类测评应用于人才选拔。而大五性格测评,信效度是目前性格理论中最高的,评估的维度也非常丰富多元,不会给人某个确定的“类型”而给参试者贴上标签。
美世职业性格图谱(MPM)
您可以在哪些场景使用该工具?
-
定制化招聘不同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不同的性格特征。MPM帮助您将应聘者与符合其固有特征的职位相匹配,提高成功匹配的可能性。
-
领导力识别与发展在领导岗位招聘或选拔中,MPM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参试者的优势与潜在风险,同时让管理者有效认知自己,为角色转变提供抓手。
-
组织文化适配企业通常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,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往往影响着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动力。通过了解个性特征和价值观,可以衡量参试者与公司文化的兼容性。
例如,一个参试者的成长心态和概念化思维都比较高,那么他/她通常会乐于提出一些的新的理念,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领导,但同时也可能因为想法比较多,经常变化,导致团队中其他人跟不上她的想法。同时,如果这个人的影响意愿特别高,而倾听他人或同理心又不高的话,他/她可能更愿意输出自己的观点,缺少对他人意见的整合与倾听,那么他/她的高瞻远瞩就可能是团队的一个负担。
总而言之,美世职业性格图谱 (MPM)是评估员工和应聘者个性特征的可靠工具。其独特的形式、有价值的见解和定制化的功能,能够帮助企业做出明智的人才决策,提高招聘的准确性,并确保组织的高绩效。